文化品牌战略中的品牌形象建设之视觉识别
转载自:宁希 品牌季议
对于致力于通过文化品牌战略实现脱颖而出的初创企业而言,构建引人注目且独特的文化品牌很难一蹴而就,这是一项基于战略远见和文化敏感性的长期努力。
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早已超越 Logo 设计、口号提炼等简单的视觉符号与标识的表层构建,而是要以系统性思维,将业务目标与文化性相协调。尤其是在数字经济和注意力经济交织的时代,消费者的期望受到个性化、互动性和不断的文化变化的影响,打造能引起共鸣的品牌形象是建立有意义的文化品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品牌形象是企业战略布局、文化价值与市场定位深度融合的综合性产物。在价值、使命、愿景三大基石之上,品牌形象构建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多维项目——将视觉识别、语言风格和产品体验融合而成,从而孕育出兼具情感共鸣、叙事连贯性与文化穿透力的品牌“基因密码”。这种综合使品牌能够超越其产品功能,演变成消费者深度认同和主动传播的文化符号。本文首先从通过沉浸式和适应性设计唤起情感的视觉识别开始讲述文化品牌战略中的品牌形象建设。
在文化品牌战略规划中,品牌视觉形象的构建早已从传统Logo、字体、配色的静态设计系统演变为聚焦“情感共鸣”与“场景适配”的动态、交互式的故事讲述工具。初创公司需要超越基础性标志设计的传统思路,进行动态化、数字化、场景化的视觉创新,参与跨平台和文化的自适应故事讲述,让品牌在现实与虚拟场景中实现“无边界”传播。
l 动态文化融合
品牌视觉不再局限于静态符号的形态,而是通过动态化呈现灵活性与话题性。头部品牌纷纷将动态视觉作为与消费者对话的新语言,通过灵活的形态变换与文化元素嫁接,持续制造话题热度与情感共鸣。
可口可乐始终将文化线索融入其视觉效果中,如在春节期间推出可变换团的动态瓶身,将剪纸艺术、年画等东方美学符号融入数字动画设计中,既保留品牌经典红白色调,又赋予视觉表达鲜活的文化生命力,成功将产品转化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麦当劳的全球本土化策略实现了视觉语言的动态适配与文化包容。在不同市场,品牌巧妙将区域美学基因注入视觉设计:使用中式建筑,或在拉丁美洲市场使用高饱和度的本土色彩体系,精准触达当地消费者的审美偏好。这种动态化的视觉调整,既维持了金色拱门的核心标识,又通过文化融合增强了在地化亲和力。
星巴克以社交媒体为舞台,将品牌头像打造成动态化的“情绪窗口”,随季节、节日庆典或活动主题动态切换,以“小而美” 的互动形式,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碎片化传播中强化品牌记忆点。
l 虚拟品牌具象化
数字角色的崛起,重构了品牌视觉的新维度,为品牌形象塑造注入极具前瞻性的未来基因。这些数字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视觉符号,而是以鲜活的人设与多元的互动能力,成为品牌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构建起跨越现实与虚拟的情感联结。
某美妆品牌推出的虚拟代言人,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元素,其服饰纹理汲取宋锦工艺灵感,妆容造型借鉴古典仕女图的婉约韵味。品牌还为其打造了完整的文化背景故事——一位从敦煌壁画中“苏醒”的美妆探索者,以千年文化底蕴为根基,演绎现代美妆潮流。这种文化叙事不仅赋予虚拟角色深度内涵,更精准契合Z世代对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情感需求,使产品营销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故事传递。
Riot Games打造的虚拟K-pop组合K/DA,则凭借跨领域的破圈能力重新定义品牌影响力边界。作为《英雄联盟》衍生的虚拟偶像团体,K/DA成员由游戏角色化身舞台明星,其音乐作品融合电子音乐与K-pop风格,MV以超现实3D动画呈现震撼视觉效果,周边时尚单品则引领潮流穿搭。通过游戏、音乐、时尚的跨界联动,K/DA打破了虚拟与现实、游戏与娱乐的界限,不仅大幅提升《英雄联盟》的品牌知名度,更将电子竞技文化推向主流视野,成为虚拟角色赋能品牌传播的标杆案例。
l 跨媒体视觉适应
构建品牌的多维视觉语言体系已成为初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吸引用户注意力的重要能力。这不仅要求品牌突破单一视觉表达的局限,更需要针对不同平台的用户特征、内容调性与交互逻辑,构建灵活且统一的多维视觉语言体系,从而实现精准触达与深度共鸣。
奢侈品牌Gucci在面对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个性化、娱乐化内容的偏好时,大胆拥抱TikTok平台的“古怪”基因,推出一系列充满趣味性与创意性的短视频。这些视频打破传统奢侈品营销的高冷姿态,以夸张的剧情、魔性的舞蹈、无厘头的特效,展现品牌年轻、叛逆的一面。Gucci曾发起#GucciGiggle挑战赛,鼓励用户模仿Gucci广告中的夸张表情与动作,引发大量UGC内容传播,成功拉近与Z世代的距离。而在Instagram平台,Gucci则回归高级时尚的精致美学,通过精心构图的大片、优雅的模特姿态、细腻的质感呈现,展现品牌的奢华底蕴与设计巧思。从秀场后台花絮到明星街拍,从艺术装置到产品细节特写,每一张图片都经过严格把控,传递出品牌一贯的高端定位与艺术品味。这种“一品牌,多面孔”的视觉策略,既维护了Gucci的核心品牌形象,又实现了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精准覆盖。
冰淇淋博物馆(Museum of Ice Cream)也精通于跨媒体视觉适应之道。作为以体验为核心的文化品牌,该品牌将视觉设计与社交媒体传播特性深度绑定。馆内打造了大量色彩柔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装置艺术,从粉色的“冰淇淋泳池”到霓虹闪烁的“糖果隧道”,每一处场景都成为了网红拍照打卡点。这些上镜率极高的视觉元素不仅为参观者提供了优质的社交货币,更在Instagram、小红书等平台引发病毒式传播。品牌还善于根据不同平台的内容形式调整视觉呈现:在Instagram上,精修的照片与短视频结合展示场馆的梦幻场景;在TikTok上,则以轻松有趣的探店vlog、互动挑战等形式,突出场馆的趣味性与体验感。冰淇淋博物馆还会结合节日与热点事件,对场馆的视觉元素进行动态更新,如情人节的爱心主题装置、万圣节的搞怪装饰等,持续保持视觉新鲜感与话题热度,强化其作为“网红打卡圣地”和“文化体验先锋”的品牌标签。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跨媒体视觉适应不仅是传播策略的选择,更是品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能力。通过深入研究各平台的用户画像、内容生态与传播规律,初创企业可以像Gucci和冰淇淋博物馆那样,打造既符合品牌内核,又能精准适配不同平台的视觉内容。这种灵活的视觉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品牌的曝光度与影响力,还能在消费者心中构建起立体、鲜活的品牌形象,最终实现品牌从“被看见”到“被记住”,再到“被选择”的跨越。